城市绿心基础设施综合规划系列之三 规划综合统筹精准面向实施全方面推进多规合一_家用空调_爱游戏app手机版下载-官方网站
家用空调

家用空调

家用空调

城市绿心基础设施综合规划系列之三 规划综合统筹精准面向实施全方面推进多规合一

时间: 2024-05-30 21:44:04 作者: 家用空调

  为落实市领导有关指示精神,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牵头组织多家单位共同编制完成“城市绿心基础设施综合规划”。该综合规划涵盖交通、市政、竖向、防涝、海绵城市等多个专题专项工作。本系列文章将系统性介绍城市绿心基础设施规划思路和策略,推进规划建设实施,展现“城市副中心质量”。

  顺应自然、尊重历史、遵循规律、复兴人文。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位于大运河生态文明带与东六环创新发展轴相交的东南部,总面积约11.2平方公里,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绿色空间格局的重要环节,是副中心最大的绿色开放公共空间,是副中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规划理念的重要体现。

  为了支撑和指导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9-2020年先后编制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竖向规划》和2020年近期建设道路项目综合实施方案。在规划、设计、建设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下,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已于2020年9月29日正式揭开面纱,喜迎市民打卡签到。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定位为城市森林。相关规划方案的编制均要有别于城市建设区,要特别突出对现状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增强整体生态景观效果,强化山、水、林、湖、草的和谐统一,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本,以别具一格的艺术审美为纲,打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森林。

  在竖向规划方面,基于对城市绿心地形地貌、园林绿化、用地交通、海绵城市、防洪排涝等现状及规划条件的研究分析,对区域整体竖向进行科学规划统筹、明确竖向控制和衔接要求,最终实现各类用地布局合理、高程衔接顺畅、工程建设价格经济、景观美好、自然生态等目标。

  在市政综合方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开展综合管廊和市政管线的规划建设,突出市政保障的可靠性。尊重现状、面向实施,稳定路网骨架和各类用地边界,同时体现差异化,与生态景观融合。秉持精细化设计理念,综合统筹道路公共空间资源,优化构建服务功能完备、运维安全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工程。

  首先,充分调研并尊重区域自然竖向格局和现状地形,重点对外围东六环路、北运河及京津公路等现状及规划条件进行梳理,系统分析后提出城市绿心竖向规划总体布局。结合区域“四周高,内部低”的地形条件,在满足城市绿心50年一遇降雨“自行消纳、待机排放”的防涝标准下,提出“外部雨水不流入,内部雨水不流出”的竖向控制根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绿心用地布局、排水防涝、道路交互与通行、园林景观等规划控制条件,综合分析划定区域主要竖向分区,提出主要道路节点控制标高及高程顺向衔接要求,为城市绿心各项目建设提供规划依据和支撑。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搭建团队合作平台,竖向规划编制充分结合河道、海绵、排水防涝、园林绿化、建筑景观、道路交互与通行等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综合统筹、协调优化。在中观层面上,明确机制、统一标准、专业融合;在微观层面上,实时反馈、内外衔接、精准实施。

  根据竖向总体布局及排水体系,将城市绿心划分为东西两大竖向分区,分别是以运河故道为核心的西区和以蓄滞湖为核心的东区。在此基础上,将城市绿心按照用地性质、建设时序等因素细分为绿心起步区、预留建设组团区、园林绿化区、河道及蓄滞区。对于各个分区,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竖向控制策略和要求。对于园林绿化区,根据城市道路、园林路及不同层级排水体系,细分为若干竖向小分区,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自然生态景观。各分区内营造良好的竖向地形条件,采用植草沟、雨水花园等绿色海绵措施,最终实现自流排放。对于河道及蓄滞区,提出跨河桥控制标高和高程衔接条件,满足区域防洪排涝要求。同时,对不同分区衔接区域,结合道路规划标高提出竖向控制和衔接要求,保证各区域竖向平稳顺接。

  规划对城市绿心内5处原有建筑做改造,保留该区域原有的工业遗存场地记忆。竖向规划编制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考虑现状保留场地高程条件,对周边规划道路、园林景观提出高程控制要求,为保留建筑提供足够的缓冲空间来消纳高差,实现该节点整体高程平顺衔接,满足交通出行需求。此外,在保留建筑周边道路项目综合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规划设计团队与建筑规划设计单位充分对接,为项目的市政接入和雨污水排除预留有利条件,提升市政保障的可靠性。

  在城市绿心项目综合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道路定线工作同步开展,系统梳理各类现状要素,融汇各项规划控制要求,架起路网骨架,守好用地边界,引领各专项规划和谐统一。

  城市绿心道路定线工作中研究区域特点,对接规划实施。在绿心路、惠林路道路定线方案编制过程中,考虑现状古树、通三铁路、保留建筑等控制因素,为古树保护腾空间,为铁路通行留条件,为建筑保留创环境,结合不同要素的控制需求,实现了道路空间与诸多控制要素的协调,保障了规划工作的可实施性。

  同时,道路定线工作适应区域景观要求,突出城市森林道路与城市道路的差异化特点,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山林掩映、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在上码头路、惠林路、绿心路道路定线方案编制过程中,优化了圆曲线、缓和曲线的设置,使道路线型自然灵动,道路空间与周边森林景观相得益彰,一幅城市景观画卷跃然纸上,让每一个参与者感受到城市森林的魅力。

  考虑到“城市森林”与普通建设区的差异,市政综合重点突出管线布置的集约性和投资建设的经济性要求,因地制宜,在多版方案比选的基础上,采取综合管廊与管线直埋相结合的规划方案。在市政管线穿越北运河、东六环路、铁路三处特殊节点,采取节点型综合管廊的建设模式,以显著提升市政管线在特殊节点的安全可靠性和韧性;在道路常规段,采取市政管线直埋的建设模式,在保障市政供给可靠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控制投资,满足周边项目建设时序要求。

  城市绿心的规划建设,处处体现了首都规划人落实精细化设计理念、“像绣花一样”优化市政管线及配套附属设施的规划思路。市政管线及检查井主要布置在非机动车道、步道下方,保障盲道的连续性。对于管线密集的相交路口,重点研究优化管线平面布置和高程交越关系,集约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减少实际工程投资。检查井设置避免与行道树、路缘石矛盾,采取双层景观复合式井盖设计,保证景观的一致性。电力箱变等地面附属设施规划要求结合微地形与绿化设置,尽可能掩藏在行人的视觉盲区,营造出贴近自然的城市森林。以往城市道路中常见的井室、箱变等配套附属设施,均通过适当的规划设计手法予以消隐。弱化井室、箱变等各类配套附属设施的“存在感”,以“润物无声”的形式为广大市民提供较为可靠的市政保障。

  在市政管线直埋的常规路段,规划团队注重道路地上地下空间的统筹,道路与道路沿线用地空间的衔接,管线布置与道路断面、景观的融合。市政综合阶段,以往“无人问津”的道路与用地衔接空间被纳入规划统筹的范畴,结合各类市政附属设施的设置要求做景观设计,特别提出了电力隧道出地面设施与三大建筑衔接区域的空间统筹要求,显著减少了出地面设施,强化位置与景观设计,做到“体积小巧、位置隐蔽、景观融合”。最终呈现出市政附属设施与景观绿化带相结合,电力隧道地面附属设施与三大建筑景观一致的和谐画卷。

  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市政管线大多分布在布置在人行步道、非机动车道及绿化隔离带的下方,基本实现机动车道无井盖,提升交通出行的安全性、舒适性。在此基础上,与设计单位密切配合,通过采取优化分支出线、扩大井室间距、特殊井室设置的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检查井设置数量、优化检查井平面位置,实现道路公共空间景观的和谐统一,从而提升道路服务水平,显著改善每一位交通参与者的使用体验。

  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及通州规自分局统筹组织下,城市绿心基础设施规划采取“政府组织、多方融合、专家评审”的工作机制。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牵头单位成立城市绿心竖向规划工作营,明确责任分工,充分的发挥各设计团队技术优势,加强各专业工作衔接,保证城市绿心竖向规划理念和要求能够充分落实,完美呈现城市绿心整体景观风貌。

  综合考虑城市绿心开园时间、起步区三大建筑建设时序要求,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先期编制了城市绿心市政、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分别制定2020年、2022年交通市政保障建设项目数据库。在此基础上,2020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及通州规自分局组织开展城市绿心交通、市政项目综合实施方案的规划编制,涉及上码头路、绿心路、惠林路等7条规划道路,规划、设计、施工各环节全方位统筹,全力保证城市绿心近期建设项目能够按照计划要求精准落地。

  城市绿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副中心发展理念和有关标准,也是工作模式创新、团队协同作战、规划精准落地的一次成功实践。在中观层面,首次对副中心范围内大型绿色公共空间开展竖向规划研究,统筹协调与园林景观、公共建筑、海绵防涝、市政交通等要素相互关系,增加三维空间管控指标和要求。在微观层面,编制项目综合实施方案,注重城市精细化设计,开展道路空间地上、地下综合统筹,提升交通出行品质和市政保障水平。城市副中心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更应该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推进、稳扎稳打,努力创造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城市副中心质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