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暨全球工程大会在上海开幕。会上发布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工程)》评选的“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入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分别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从宏伟蓝图的擘画到世纪工程的建成与运行,南水北调工程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更闪耀着万千科技工作人员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
作为世界上顶级规模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从勘测、规划、论证到建设、运行,背后始终贯穿着科技工作人员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我国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分布并不均匀,自古以来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南水北调工程成为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最佳策略。
以南水北调中线亿立方米,京津冀豫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14亿。南水北上,不仅解决北方众多城镇及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问题,也全方面推进了相关区域的生态治理。
以中线工程为例,在上游水源地,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水源,经过持续的治理,山更青,水更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年来,十堰和南阳市为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扛牢守水护水使命,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融共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工程沿线供水区域生态蝶变处处可见。比如曾经的“百年煤城”河南焦作,成为超过280种濒危保护鸟类的栖息地;比如山东济南曾经污染严重的玉符河,如今重现水清岸美,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再比如,一度面临严重缺水危机的白洋淀,如今水位常年保持在7米左右,“华北明珠”重现风采。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解决了北方缺水难题,更构建了人水和谐的新范式。这正是科学家精神指引下,为民造福、生态优先理念的生动实践。
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乏工程难题。面对前所未有的技术难关,广大科技工作人员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书写了世界水利史上的新篇章。
“穿黄”工程便是最有力的例证。当黄河成为阻挡南水北去的天然屏障,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一难题?中国人用独特的中国智慧,在郑州花园口西黄河河床底部40米深处,开凿出两条4250米长的隧道,让南来的长江水由此穿越黄河北上,这就是“穿黄”工程。
“穿黄”工程是中国第一次在万古黄河的河道下进行水利工程施工,之前国内没有类似工程,也没有施工经验和技术参数可以借鉴,施工难度极大,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还需要工程想象力与设计能力。面对黄河河床游荡、河槽深度冲淤、复杂地质条件、砂土地震液化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科学设计,精细施工,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先后攻克了北岸竖井开挖、盾构机始发、隧洞盾构掘进等一系列难题。
作为最具技术难度的单项工程之一,“穿黄”工程的技术人员站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通过科技赋能成功开创了我国的数个“第一”:第一次采用大直径隧洞穿越黄河,第一次在我国水利史上采用泥水加压平衡盾构进行隧洞施工,第一次应用双层衬砌的结构。这些创新不仅解决了“穿黄”的工程难题,也让我国水利工程实施技术走上新的台阶。
近些年,一些新型科技也被应用到南水北调工程中。例如数字孪生技术就在工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通过对丹江口水利枢纽全域数字化映射,形成与物理世界实时同步的数字孪生,实现大坝形态、库岸稳定、水质状况的同步跟踪与动态推演,过去需要耗时费力的海量计算,现在短时间之内就可完成,并在风险来临前预判演进过程,提出多种处置方案,让科学处置“跑”在风险前面。
此外,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很多用于调水的水泵部件逐步实现国产化升级,不仅让工程设施更易于保养维护,也推动了我国高精尖水泵部件国产化发展的步伐,为我国水利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南水北调工程的浩大与复杂,决定了它绝非一人、一域之力可成。其成功实施,处处闪耀着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广大科技工作人员和建设者拧成一股绳,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仍以“穿黄”工程为例,每一次突破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于工程复杂性和地质条件等影响,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遇到了竖井涌水、管片拼装、盾构机刀盘修复等一系列特殊难题。参建各方拧成一股绳,密切协作,大范围协同,充分的发挥集体的智慧攻坚克难,成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拦路虎,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众多科学技术人员反复钻研关键技术,提升技术水准,为确保工程安全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同类地质条件下大型输水工程建设提供了借鉴。
整个中线工程要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实现1432公里输水线全程自流、全封闭输水,穿越800多条大小河流,如何确保万无一失?工程技术人员集思广益,创新性地采用架设渡槽形成输水线路穿越河流的方式,如同在河流上空架起“水上高架桥”,让清水安然跨越天堑。
回望征程,一代代科技工作人员接续奋斗:50多种规划方案反复比选,凝聚智慧;6000余人次专家倾力研讨,共谋良策;数十万建设者寒暑十余载,勠力攻坚。他们以专业为基石,在大区域范围内精诚协作,严把质量生命线,最终铸就了这项迄今世界上供水顶级规模、线路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治水智慧与现代科技文明交相辉映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从规划论证到施工建设,从技术创新到生态保护,南水北调工程的每一步都镌刻着科技工作人员的探索与担当。他们以爱国情怀为灯塔,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擎,以协同攻坚为纽带,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将科学精神融入时代脉搏。
这项泽被后世的战略性工程,不仅优化了水资源配置,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复苏了生态环境,畅通了南北经济循环,其建设过程中所淬炼和彰显的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并将持续激励后来者。
展望未来,随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推进,科学家精神必将继续引领中国水利事业迈向更高水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坚实的水利支撑。而科学家精神本身,也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成为激励后人勇攀高峰、服务国家的永恒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