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修水利,防治水患,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三峡工程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心血和智慧,研究论证所进行的工作量之浩大、听取意见之广泛、投入力量之雄厚,在世界工程史上都是罕见的。
在一个暖意融融的早晨,记者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办公楼里有幸结识了国际著名数学家、岩石力学专家石根华博士。他深厚的数学基础使他在土木工程领域光芒四射,卓而不群。他将拓扑学与岩石力学相结合,开辟了数学在工程地质领域应用的一条新路。石根华多年来接受邀请,参与我国多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突破,又是三峡工程特邀的重要工程师之一。记者随机就三峡工程的有关问题,对他进行了采访。
参与世界级重特大工程历来是工程师的梦想,石根华说:“工程实践是工程计算方式的源泉,中国拥有世界瞩目的大型工程,作为一个工程计算人员,能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参与这个伟大的实践,我备感自豪。”
当记者问到石根华,作为北京大学数学系的佼佼者是如何走上工程建设之路时,他和记者说是一个血淋淋的事件让他走上了工程建设之路。那时,石根华刚刚大学毕业,适逢上山下乡,为了可以继续自己的学业,他选择去工程一线。回忆起那段经历,他说和老师去工程现场时,扁担一头挑着书,一头挑着棉被。别人还以为他是一个挑夫。由于工程进行中总有石块从山上飞落下来,他笑着说,自己每天像兔子一样,在工地上跑来跑去。耳边每天除了爆破的声音,就是机械的轰鸣声。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接下攻关的任务后不久,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触目惊心。这天早晨,比自己晚来两个月的一名大学生刚和老婆吵完架就去了工地,一个多小时后就在他们的驻地附近突然听到巨石滚落的声音,但为时已晚。随后就有人围了上去,年轻人的生命就这样消逝在身边。此后他决心潜心攻克岩石力学中的种种难题。
记者征询了石根华作为一名参与工程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三峡工程及三峡生态问题的观点。他和记者说,三峡水利资源丰富,我国早就有兴修水利充分的利用之意。水资源作为清洁能源没有燃煤所带来的污染,而且解决了全球面临的能源紧缺问题。核能发电虽说技术方面可行,但是核污染、核扩散问题目前仍得不到很有效的控制。所以,每个国家利用核能都很谨慎、地点的选择也很慎重。三峡工程解决了长江中下游严重的洪水威胁,为南水北调提供了可靠的水源,进一步促进全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三峡工程能改善长江中上游通航条件。至于修建三峡工程所带来的生态问题,他笑着说比想象得要好很多。他以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段生态变化为例,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金沙江流域早在清代就有许多铜矿在开发开采,矿砂流入江中,金沙江由此得名。所以说,好多问题不是因为修建三峡才出现的。改革开放后,大面积的树林被砍伐,短暂的经济效益让当地的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现代社会,沿江两岸又出现了老小留守,青壮年进城务工的社会格局,这样就没人去封山育林,水土流失逐年严重。经过多方考察,三峡工程组从云南引进一批树种。这种树木成材快、易于成活。如今被治理区域已是绿树成荫,俨然换了一片天地。
为保证工程质量,三峡建委成立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每年两次深入工地检查工程质量。这次的四川大地震对三峡的工程质量也是一次检验。据石根华介绍,三峡工程的重要坝区之一的紫坪坝水库位于距离震中不足5公里的地方,属于震中区域,仅有一处水坝造成80厘米裂缝,其余水坝只是轻微倾斜。在水泥的强度和张力不可兼得的情况下,遭遇这样大的地震,造成的损坏是在技术允许的范围以内的。由此可见,我国完全具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能力和实力。
石根华 美籍华裔科学家,1939年7月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主攻代数拓扑学;1980年赴美国留学,198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主攻岩石力学。现任长江科学院非连续变形分析实验室首席科学家。